穆罕默德·达乌德(7张)
是在大国的“冷战”对抗中,对任何一方都持中立的和不结盟立场。他在1955年一次答记者问时说:“中立的定义不言自明,阿富汗不想跟随任何军事集团。”他欢迎苏联、美国、西德、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等国的不附带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但声明不参加任何外国军事防务条约。1955年达乌德政府拒绝加入美国控制的巴格达条约组织。他作为不结盟国家会议的创始人之一,出席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会议。阿富汗在1950年承认我国。在他的任期内,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一直同我国保持着平等的经济往来和友好关系。1957年,达乌德首相和周恩来总理互相进行了友好访问。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于1960年8月访问阿富汗,两国在喀布尔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达乌德为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谈判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两国政府于1963年11月22日签定了中阿边界条约。
达乌德执政期间,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一直同我国保持着平等的经济往来和友好关系。1957年达乌德首相和周恩来总理互相进行了友好访问。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于1960年8月访问阿富汗,两国在喀布尔签订了《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达乌德为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谈判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两国政府于1963年11月22日在北京签定了《中阿边界条约》,并成立了中阿联合勘界委员会。自1956年第十一届联合国大会时起,阿富汗一直主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4]
功高震主
1963年,阿富汗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查希尔和达乌德争夺权力的斗争明朗化了。达乌德是一个专断独裁、不容异议的家长式人物,他发展个人权势使查希尔深怀疑惧。他们两人在政见上的分歧发展到政治上的决裂。查希尔不同意达乌德的对外政策,反对达乌德同巴基斯坦搞僵。因此,在1963年趁阿富汗同巴基斯坦断交之机,将达乌德赶下台。查希尔国王用“王室成员不得参政”的修改宪法条款,迫使达乌德辞职。辞职后,达乌德发表了《告国人书》,仍“向普什图尼斯坦的同胞们致以最诚挚的同情”,“希望普什图人民胜利地实现他们神圣的民族愿望”。
权力顶峰编辑
蛰伏待举
20世纪70年代以后,阿富汗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艰难,王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经济危机和缓解人民的困苦。这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社会上的抗议和示威游行增加,有时转变为暴力行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年轻军官认为为由推翻封建的君主制,建立共和制或实施社会主义才能使阿富汗走上进步和繁荣的道路。同时,在苏联和美国的影响和渗透下,阿富汗内部出现亲苏派和亲美派之间的争吵,查希尔国王倾向于美国,这更加剧了阿富汗政局的动荡。查希尔国王提拔自己的女婿、喀布尔卫戍司令兼宫廷侍卫长阿卜杜勒·瓦利·汗亲王,瓦利亲王又大量安插亲信,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特别在武装部队中引起强烈不满,倾向于“红色亲王”的人数不断增多。[3]
政变夺权
1973年7月初,查希尔国王出国赴意大利治病和休养,王储艾哈迈德摄政,但艾哈迈
阿富汗共和国之父——达乌德
阿富汗共和国之父——达乌德
德缺乏威信,难以驾驭武装部队。达乌德亲王及其同谋者决心利用这一机会发动政变。参与政变的有穆斯塔加尼中将、海德尔中将和库马中将以及50名年轻军官。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共产党)总书记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也向达乌德表示支持他的反国王行动,并参与了政变。根据政变行动计划,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袭战略。
1973年7月16日晚,由谢里夫丁·奥马拉尼将军指挥的首都装甲师和伞兵部队,从距喀布尔50公里的哈尔卡沙夫基地向喀布尔秘密调动,由于傍晚时分,军事机构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已下班休息,军事戒备最为松懈。政变部队未遇到任何阻拦查询,径直进入首都。到晚上10时,政变部队占据了喀布尔市各要道口,封锁了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围了电台、政府大厦和王宫。17日凌晨2时,政变部队开始行动,首先逮捕军事司令部的负责人、喀布尔卫戍司令以及政府大臣,随后开始向王宫进攻。政变部队袭击并逮捕了国王的女婿、中央军团司令阿卜杜勒·瓦利·汗元帅和王族的重要成员。经过激烈的交火,政变部队击溃了王宫卫队和喀布尔警察部队的抵抗,控制了整个首都和占领王宫。达乌德曾表示应尽量减少流血,不应无故屠杀反对派,必须善意对待王族成员。因此,这次政变的伤亡人数不多。
1973年7月17日的军事政变,一举推翻了查希尔·沙阿国王,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阿富汗共和国。政变成功后,即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中央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达乌德亲王自任国家主席兼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
维新变革
达乌德上台后,即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
阿富汗货币上的达乌德
阿富汗货币上的达乌德
措施:(1)彻底废除君主制的一切形式。新政权宣布没收王室的一切产业,特别是占有的土地,并宣布剥夺王族享有的一切特权。达乌德本人宣布取消其亲王封号,表示他推翻君主制和建立共和制的决心。(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私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国有化,强调国营经济将在阿富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限制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损害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3)强调惟有发展工业才能根本改变阿富汗的落后面貌,拟定了工业化七年发展计划(1976~1983)。但达乌德政府把实现工业化的希望寄托于外国,首先是苏联的援助。(4)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同时组织农业合作社。一方面,为了解放农业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则为了打击部落和宗教势力的经济基础和他们对农牧民的控制。(5)强调保障工人的利益,制订新的劳动法。这项立法主要来自人民民主党的压力,却遭到企业主的反对。(6)限制城乡高利贷,宣布取消部分贫困者的债务。长期以来,阿富汗城乡的民间高利贷对劳动人民的盘剥非常残酷,令不少借贷者家破人亡,成为人们最憎恨的公害。但这条法令的执行却遇到很大的困难,大部分借贷者出于诸种原因,仍私下归还债款。同时,大多数高利贷者停止借贷,影响到城乡的经济活动。这也严重损害了封建主阶级的部落上层、地主和牧主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3]
此外,达乌德政府使阿富汗政治现代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当局的行政权力,以此削弱部落、宗教等封建的传统割据势力。特别以扩大国家军队实力来抑制部落武装力量。这些都与部落和宗教传统势力发生直接冲突,出现了抗拒达乌德政权的斗争,有的地区出现了反政府暴动。在军事方面,达乌德政权实施军队现代化的计划,除配备飞机、坦克、火箭炮等新式武器外,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肃清官兵中的忠君思想和部落归属意识。这是阿富汗军队出现了政治化的倾向,使军队与政局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阿富汗政局动荡的新因素。阿富汗军队的现代化计划,主要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不但大量接受苏联的武器装备,还大批聘请苏联军事教官和顾问,这造成了苏联对阿富汗军队的控制,影响了阿富汗政局的发展以及阿富汗的外交政策。达乌德政权实施倾向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协定,严重破坏了阿富汗的中立和不结盟的立场。这使阿富汗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周围邻国的关系紧张。[3]
人物影响
达乌德领导的“七·一七”军事政变对阿富汗证据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并具有重大的历
达乌德与军官们
达乌德与军官们
史意义。
首先,它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君主统治,从此在阿富汗土地上结束了封建政治体制。虽然以原国王查希尔为首的王族和保皇派仍存在复辟君主制的打算,但也只是一种愿望而已。因此,这次政变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意义。
第二,政变后推行的社会“革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触及到阿富汗以部落和宗教为主体的传统社会的权力和利益,于是爆发了一场现代政治与传统社会结构以及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激烈的冲突,出现了部落与宗教相结合“穆斯林抵抗运动”。加强中央集权而产生的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不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团掌权)之间的武装冲突,形成了阿富汗的长期内战,给整个阿富汗民族带来不幸的灾难。
第三,达乌德推行的军队政治化,对阿富汗政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军队与政治相结合,一旦阿富汗的政局发生动荡,军队就必然参与其中,军人集团特别是年轻军官们就会参与到政界的斗争中去。[3]
三年总统编辑
发动政变
达乌德下台后,阿富汗政局长期动荡不宁。从1963—1973年的十年中,更换了五届首相,平均两年发生一次内阁危机。达乌德似乎无声无息地蛰居了整整10年,实际上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时机终于来到了。1973年6月25日,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到英国和意大利治疗眼疾。达乌德在青年军官集团的支持下,于7月17日2时30分发动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宣布阿富汗为共和国。
8月1日,宣布组成新内阁,他一身兼任四职: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他任命了一个主要由青年军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来协助他工作。政变发生时,查希尔正在罗马治病。消息传来,这位阿富汗当代史上在位四十年(1933—1973年)的君主,于8月宣布引退,从而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废黜国王的行列。
继续改革
1977年1月,阿富汗进行了选举,通过了新宪法。同年2月,达乌德就任阿富汗共和国总统。他重新掌权后,在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政策。例如增加发放农业贷款,,提高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扩大种植面积,恢复倒闭的工厂,将国家部分土地分给无地农民,鼓励私人投资,加强外汇管理,限制进口商品,等等。同时,通过政府贴现,加强市场管理,控制物价上涨幅度,统一重量单位。他还开展了反贪污、反走私斗争,实行银行国有化,收回私人侵占国家的土地。由于实行这些政策,阿富汗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金迅速上升。收支顺差从1972年到1973年度的220万美元,一跃而为1976年到1977年度的650万美元。在同一时期,可兑外汇从180.9万美元增至12,847万美元。1976年3月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七年计划,要求到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至1,476.9万阿富汗尼,,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3.4%,平均年增长率为6.3%。政府国库在实行七年计划初期,剩余的阿富汗尼,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达乌德经济政策上的不当之处在于七年计划的重点仍然是发展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一个可耕地面积只有4%的农业国度里,不去发展农业,却去优先发展工业,结果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在社会改革方面,达乌德还继续他1953—1963年的工作。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如土地改革法、文官法、刑法、民法等。文官法中规定了政府官员必须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和必须遵守的其他道德规范,目的在于提高官员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长达四卷的民法中,涉及到社会和司法的所有领域,如婚姻、继承、契约、不动产、交易、抵押、动产等。达乌德用这些法典代替了伊斯兰教的法典,从而在法制上最后完成了二十年代阿马努拉国王开始的社会改革工作。
达乌德签署文件
达乌德签署文件
达乌德决心进一步解决普什图尼斯坦的问题。1976年,他和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进行了互访,双方同意在1955年万隆会议宣布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来解决政治分歧。两国关系从此有了改善,边境局势有所缓和。布托急于同阿富汗签订一个协定。达乌德认为布托反对普什图尼斯坦自治,签订协定的条件尚不成熟,而且布托政权并不稳定,因而对布托的建议反映冷淡。他只是说,关于签订协议一事,等1977年3月巴基斯坦大选以后再说。这次大选,酿成布托的被捕。1977年10月,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访问喀布尔,同达乌德的会谈没有成功。普什图尼斯坦问题,作为两国悬而未决的问题拖了下来。
在对外政策方面,达乌德重新执政后继续奉行不结盟的原则。1973年至1975年,他先后亲自出访或派特使访问了苏联、印度、伊拉克、伊朗、中国等十几个国家。他同苏联和美国保持着大致对等的关系。在经济援助上,苏联占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苏联曾力图用它的经济力量影响达乌德。但在1975年以后,达乌德感到他的地位已经稳固,便力图摆脱苏联的影响。为了得到宗教界支持,达乌德加强同穆斯林国家的关系。他得到了伊斯兰开发银行、科威特基金会的贷款和沙特阿拉伯的赠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阿富汗提供了850万美元,以建立一座糖厂。伊朗于1975年提供20亿美元,超过了苏联对七年计划提供的全部援助。在达乌德任总统期间,同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1974年他派伊纳姆作为总统特使访问我国,在北京签订了新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宗教政策
达乌德上台一开始,就受到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封建神权势力的攻击。达乌德吸取阿马努拉改革失败的教训,一方面打击反改革派势力,一方面安抚一些宗教首领。为其到处修缮、建造清真寺,拜谒圣裔陵墓,参加听经。为防止王族叛乱,在政变当天,就逮捕了前内阁成员及其他官员40多人,其中包括他的堂弟,中央军团司令阿卜杜尔·瓦利少将。1974年,审判了一批“穆斯林兄弟会”成员。1975年7月下旬,镇压了“穆斯林兄弟会”在北部帕尔旺省潘杰尔山谷发动的叛乱。
政治改革编辑
政局混乱
达乌德推行的国有化、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的措施,超越
达乌德的肖像
达乌德的肖像
了阿富汗极端落后的国情,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使阿富汗经济每况愈下,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新政权打击部落和宗教传统势力,引起部落首领们的对抗和宗教集团的反对。在伊斯兰教团的支持下,出现了部分部落武装的叛乱,使全国的政局出现混乱。[3]
政治右倾
达乌德的施政遭到部落和宗教传统势力、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
达乌德总统